如长时间无法正常打开,请使用新版 Edge 浏览器、Chrome 浏览器或 Firefox 浏览器并检查网络连接
中国海洋大学三下乡赴即墨东营实践调研纪实
2017-08-13 作者: 发布人: 团委 浏览次数: 143

团队在广饶世纪门合影

本站讯  7月12日至15日,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的三下乡调研队伍——中国海洋大学阳光调研团深入基层,在即墨和东营两市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实践活动,通过走访、实地调研等形式充分了解当地城乡建设情况以及城市化现状。

  7月12日上午,团队乘车到达即墨市石棚水库附近村落,此时的即墨正值炎炎夏日,气温达35度。为提高效率,团队兵分两路在村庄里采访,希图通过面对面交流了解现代农村建设和老人生活的状况,并收集一些村里的老照片。对于城乡建设,村里的居民看法不一。他们都希望儿女能走出去,在城市里稳定发展,不回村里受苦。而刘婆婆(化名)表示习惯住在农村,离不开生活许久的环境,李奶奶(化名)则觉得住在农村用水和赶集都不太方便,希望住在城市里。不难看出,老人们对现代化建设褒贬不一。团队还在这里发现了一位民间画家,在自家院子挥毫泼墨,创出一幅幅牡丹金鸡,令人赞叹不已。情调不是说出来的,离开熟悉的耕种土地后,部分农民能够找到自己日常生活的爱好所在,是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抹亮色。

  7月13日下午,在蒸笼一样的天气里团队又来到广饶县刘集后村开始为期一天的红色之旅,并通过走访革命老区了解城市化对老区建筑的影响变化。走在刘集的路上,随处可见宏伟的革命纪念馆,现代化的建筑风格配上高科技的展览技术,使团队成员倍感震撼和荣耀。广饶的建设在速发展之余未忘来时的路,兴修革命老区,给后辈以学习、进步的机会,给时代以见证。这种模式,应该大加推崇,精神层面的建设不可忽视。

  随后团队来到广饶县一个正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村庄,调研城镇化过程中村庄的建筑变化和老人生活的变迁。据当地居民介绍,这个村庄在进行拆迁。团队在拆迁补贴的小区里采访到一位奶奶,由于腿脚不便,住在一层车库里,她很热情地介绍村庄的发展以及自己在这里土生土长几十年里的所见所闻。而原来的小渔村已经拆迁过半,但还有特色鱼肉饭店,虽无山青,却也水秀。

  7月15日上午,调研团忍受着炎热的天气来到本期调研的最后一站,走访东营市的东营植物园,其前身是东营市绿化园。进入园内,各类园艺剪裁别出心裁,各类鲜花竞相怒放,体现着东营市园艺技术的高超。在一个市发展经济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应相应地提高。

  不难看出,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在逐年提升,植物园公园等休闲场所增多,让人们在浮杂的生活中寻觅到一丝静谧。

  但是,在繁华的城市背后,仍有吃不上水的人家;在外卖遍地的现在,还有买菜困难的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可能正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相关机构决策缺失行动不到位。

  调研的最后,团队成员陷入深深的思考,我们坚信,城市化建设是必要是明智的,但是行动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又是艰难的,只有决策机构全方位负责,才能构建一个有条不紊向前走的康庄时代。越来越好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村民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是对国家斥资巨大建设农村最好的回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的国家在一步一步的前行,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每一步都走得尽善尽美。

  本次实践活动就此结束了,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不一样的心得与体会,但是,团队出发的目标是一致的:实现城镇化建设,我们在路上

采访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