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长时间无法正常打开,请使用新版 Edge 浏览器、Chrome 浏览器或 Firefox 浏览器并检查网络连接
中国海洋大学第三十一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之弘扬宪法精神系列活动第一弹 ——《走向新时代的宪法》讲座
2018-04-12 作者: 发布人: 团委 浏览次数: 226

本站讯 2018412日下午,在中国海洋大学第三十一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之弘扬宪法精神系列活动中,我们有幸请到了法政学院法律系李晟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在法政学院模拟法庭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又干货满满的精彩讲座《走向新时代的宪法》。

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还邀请到了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吴强明教授、法政学院院长刘惠荣教授、法政学院副院长王琪教授、法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妮妮老师以及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董喆老师作为嘉宾助阵。

讲座伊始,李晟教授以幽默风趣的口吻,由自己的生日、入职之日的巧合引出了自己与宪法之间的“不解之缘”。对于这部令他印象深刻的宪法,李晟教授指出,82年宪法是在社会变迁的基础上制定的。这是一部在历史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宪法,有着严肃的传统却又不拘泥于传统,它为不断发展进行的改革提供着强有力的保障。

之后,李晟教授分别从宪法序言的字斟句酌、加强党的领导和法治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三个角度为我们介绍了他对于修宪的独特理解。宪法的序言体现了宪法指导思想的丰富,其真正的意义并非“圈地自言”,而是把中国置于世界的洋流之中,从世界中认识中国,去探索中华民族应当为世界做出怎样的贡献。认识中国,重在正确认识建立宪法共同体的基础。与此同时,地方立法权的扩大加强了各地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了极具创造性的尝试。而从监察委员会的设立与国家监察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可以看出,这确实是一次建立在历史基础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总结。

在讲座的最后,李晟教授就他的观点对修宪认识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宪法是写着人民权利的纸,权利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仅以权利为核心。一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需要在共同的历史体验中发现共同的伦理生活。而宪法,就是连接这种共识的重要纽带。因而,我国的修宪并不能仅仅止于当下,还应担负起长期的历史责任感,需从更长远的时间节点去看待。宪法解决的并不是最紧迫的问题,因此我们应按照对于历史使命的认识来修改、发展宪法。

而对于讲座结束后有同学提出的“宪法应先修改还是先实践”等问题,李晟教授也给出了他的答复。实践中蕴藏着宪法修改的基础,修宪自然而然不能与实践脱节。

在漫漫人生路上,宪法就是我们指路的明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知法懂法,明法崇德。修宪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另附活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