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管理力量三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探究文旅融合——管理学子探究大沽河文旅融合“出圈”实践团暑假社会实践纪实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2022年08月04日 14:51

图片

为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乡村文化业态,从而助力乡村振兴,让所学知识立足实践造福社会,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子探究大沽河文旅融合“出圈”实践团于7月9日、7月14日前往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围绕探究大沽河文旅融合发展的主题进行了志愿服务、走访体验、调研总结等多项活动,致力于加强大沽河风景区的宣传发展并为其他亟待振兴的乡村提供了一条合适的发展思路。

图片
01

志愿服务文旅活动

7月9日,胶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大沽河风景区孔子六艺文化园组织开展了“快乐暑假,欢动胶州”胶州市文旅惠民消费定向活动,实践团成员也来到了活动现场,作为志愿者协助各项工作。在活动开始阶段,实践团成员作为志愿者协助核查活动现场商户的健康码、行程卡以及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结果,严格遵守防疫相关规定确保活动的顺利举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团队成员协助检查健康码等

胶州市2022年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以“时尚文旅•惠享生活”为主题,全年拟发放100万元文旅惠民消费券,补贴范围涵盖图书、观影、研学、演艺、旅游、艺术培训等各个文化旅游领域,补贴比例为30%-50%。上午活动一开始,就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参与。除了优惠劵的发放,在下午的活动中还安排了富有胶州特色的才艺演出,有婀娜多姿的胶州大秧歌、韵味十足的茂腔歌曲等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活动现场图片

活动中途休息时,我们的实践队员有幸获得了对胶州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夏冰、胶州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王世加进行采访的宝贵机会:

团队成员:请问在您心中,大沽河乡村振兴是围绕哪些目标持续推进的?

胶州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夏冰:我认为大沽河的乡村振兴是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依托并服务胶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打造以现代农业、生态文旅休闲为主导产业,以黑陶与帽艺工艺文化为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大沽河生态活力乡村群。

团队成员:我们知道大沽河是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那咱们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胶州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王世加:2017年以来,沽河街道按照“1+5+4”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体系,按照“以旅促农、以旅带农、以旅活农、以旅富农”的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了休闲农业旅游、工业及商业旅游、“两村一街区”三个板块。目前,拥有国家3A级景区2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5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处,被国家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我个人认为大沽河的乡村旅游发展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突出特色景点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目前的孔子六艺园、少海风景区、大沽河博物馆等等,都是我们沽河街道的代名词。

团队成员:大沽河是青岛人民的母亲河,涵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百姓,关于大沽河的环境保护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是怎么维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的?

胶州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夏冰:一般来说,首先是对游客环保意识的培养,在景区多个地点设置“保护环境”“不要乱丢垃圾”的提醒标牌。其次,我们在平时的一些活动中,大沽河管理所组织工作人员在大沽河管理范围内及沿岸乡镇、村庄发放宣传彩页,进行宣讲,提高沿河市民的爱河、护河意识。

团队成员:请问您关于大沽河乡村振兴工作的未来有什么样的展望?

胶州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王世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其中农村三产融合速度不断加快,社会资本向农业农村流动力度加大,随着家庭农场、田园综合体、新六产融合等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深刻调整,农业农村发展处于前所未有的新方位,大沽河流域生态底子好,资源丰富,对沿线周边区域辐射范围大,适合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相关产业。我个人希望,大沽河流域能发挥自己的优势特点,积极汲取先进的发展经验,争取创新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农业,促进转型和创新,实现大沽河的乡村振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团队成员对副局长进行采访与合照



图片
02

走进独特的黑陶文化


7月14日下午实践团来到少海国家湿地公园景区孔子六艺文化园内。孔子六艺文化园是以传统六艺和现代六艺相结合,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相结合,集文化、旅游、教育为一体的国学创新产业平台。园区内设置了孔子书房、古琴馆、儒韵茶社、射箭馆、陶瓷馆等参观体验场所。在陶瓷馆中,实践团沉浸式体验了黑陶文化的魅力。实践团成员们步入陶瓷馆,映入眼帘的便是摆列整齐、大小不一的黑陶制品,在灯光的映照下,每一件陶器看起来都美轮美奂、精妙绝伦。

图片
图片
图片

黑陶馆、汉服馆图景

很荣幸的是,团队成员邀请到青岛市蛋壳黑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青岛市蛋壳黑陶制作技艺复原人刘锦波先生向我们介绍青岛市独一无二的黑陶文化,刘先生一一讲述了风采墙上黑陶文化走出国门的事迹,并展示了几件独具匠心的蛋壳陶作品。蛋壳陶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并且对技艺要求极高,因此成品的蛋壳陶器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每一件都是绝无仅有的珍宝。在团队成员手捧薄如蝉翼的蛋壳陶作品时,大家真正领略了黑陶工艺的博大精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成员们在刘锦波先生的带领下参观

刘先生介绍说:“制作一个大件的蛋壳陶器需要我们团队耗费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而且不一定能成功。”由此可见蛋壳陶器制作之艰难。参观后团队成员们在一旁观看了刘先生现场雕刻黑陶的工艺,从刘先生认真的态度与专注的神态中,我们看到了这位传统手艺人对黑陶工艺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坚持!

图片
图片

刘锦波先生现场雕刻黑陶作品

团队成员们有幸能进入工作室内近距离参观,仔细阅读作品介绍上每一件作品的来历与工艺,深入了解黑陶文化。刘先生展示的现场雕刻深深地勾起了成员们的好奇之心,于是团队成员进行了亲身体验,在专业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学会了拉胚的手法,还懂得了在塑造陶器内陷或外凸的形状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手法,陶土在团队成员的手中变幻出各种形状,实在是妙不可言。

图片
图片

成员们进行体验及成果展示

刘先生以及家人都从事陶器制作,我们在惊艳于黑陶之精美的同时,又不免感叹手艺人的不易与匠心,在匠人的手下,每一件陶器仿佛都拥有了生命。黑陶馆之旅便在我们的合影中圆满结束!团队成员们真心希望胶州的黑陶文化能够为更多人所知、希望黑陶制作工艺在一代代手艺人手中能够发扬光大!

图片成员们与刘锦波先生合照

图片
03

寻历史古迹——探访大沽河博物馆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大沽河是中国东部黄海胶州湾入海河流,也是青岛的母亲河,孕育了一方璀璨的地域文明,见证了一方繁荣。据悉,这座博物馆系统展示了大沽河流域自然生态、水利治理、历史文明、民俗风情等等。7月14日下午,成员们满怀期待,拥入这饱含大沽河历史文化与智慧凝晶的怀抱。

一进门,团队成员们发现大沽河博物馆有一二两层楼,规模宏大。博物馆里以实物展陈为主,多媒体展示为辅,散发着历史沉淀与神秘的吸引力,结合了现代多媒体,以更丰富更多元更新颖的方式向人们诉说着大沽河的发展与成长。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成员们首先来到的是自然资源展馆,讲解员介绍了大沽河流域(胶州段)的现状、湿地分布、候鸟种类、人口等方面实际情况,墙上的画和雕塑都栩栩如生,令成员们如临其境。紧接着是主要产业展馆,这里围绕大沽河沿岸农业产业概况以及对目前沿线的农业、工业现状生产情况进行展示。让成员们不由得感叹大沽河产业发展从小到大,从粗到精,不断有进步的不易与庆祝欢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博物馆内的自然资源展馆与产业展馆


然后成员们来到民俗手工艺品展馆,这主要展示了沿线村民剪纸、纸斗、八角鼓、黑陶等民间艺术及部分相关产业的展品,闪着光的独特民间艺术,色彩丰富、技巧精湛的剪纸艺术,制作工艺不简单的黑陶等等,都让我们沉醉。而在传统民间文艺展馆与现代文艺展馆,我们观看到了胶州秧歌、胶州茂腔等方面的传统艺术和名人作品的汇总展示,体会到了先人的智慧与过往的繁荣昌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行参观

据讲解人员介绍,大沽河在历史上多次泛滥成灾,多位英勇有谋的先辈先后治理,在历史画卷留下英名,给后辈们树立了不懈勇敢、不息智谋的榜样精神,更为大沽河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如今,国家更是重视大沽河发展,政府结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对大沽河流域进行治理,实现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参观大沽河博物馆,我们看到博物馆着力挖掘和整合大沽河流域及青岛地区的历史风貌,并不断打造集综合性、地志性、公益性于一体的青岛市河道治理重要成果展示基地、青岛特色河海文化的展示平台,此次参观也让我们对这条充满底蕴的河流有了更多更清楚的认识与了解,相信大沽河未来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沽河哺育一方,也将在人们的建设中不息长咏。


图片

作为胶东半岛的最大河流,大沽河沿岸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如挂甲树、张柄寺,有近百处文明遗址,如即墨古城、云山管、文昌阁,还有一百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胶州秧歌、茂腔、柳腔等等。大沽河两岸分布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产资源,这些资源也孕育了极具特色的各地风俗文明。

祝愿大沽河景区能够多方面发展,拓宽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道路!希望本团队的实践内容能够为其他乡村的振兴提供一些发展思路,真正为社会与国家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片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图片
图片
END

图、文:沽事会

责任编辑:谭雅元

审核1:李勤

审核2:刘小丫

审核3:赵真

审核4:杨文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