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7月19日至22日,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下属海大赴漳州龙海市月港调研团根据三下乡计划前往福建省龙海市进行实践活动。此次调研旨在解决“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如何助力月港旅游市场的开发的问题。具体研究月港应如何利用国家“海上丝绸之路”的政策为古月港的旅游开发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和优惠、当地政府对月港开发的参与度与政策支持力度,以及当地居民对月港兴建的认识和看法等问题。通过团队的调研,归纳出月港兴建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出作为大学生能够想到的解决方案,打响月港品牌,传承月港文化,为推动月港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月笼古港,仍是旧时模样
7月19日下午,调研团顺利抵达了福建省龙海市,快速安顿之后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安排了成员们的初步活动计划。在晚饭后,成员们伴着灯色前往月港古街和七个古码头所在地进行初步的调研。夜晚的古街,静谧无声,而我们惊奇发现,这里可谓是“格子人家”。走在木栈上,寻访一个个古码头的遗址,回首望去,就是一座庄严的庙宇。而古月港在夜色里越发的静谧,丝毫寻不到一丝旅游景点的繁华气息。而且,从“千米古街”的巷口走到巷尾,只有船厂附近的咖啡厅让我们有一点身处旅游区的错觉,但很快,这种错觉又消散在静谧的夜色中。在成员们看来,古月港似乎被披上了一层纱,在清冷的月色浣洗下,愈发朦胧。这些都成为了成员们进行实地采访的要点。
聚焦“海丝政策”,直击月港实况
第二天7月20日早上,全体成员就餐后按照计划兵分两路,一路前往月港建设主要地豆巷村对其领导小组负责人许新曲先生进行会议式的采访,主要想了解月港三期建设的开展情况和计划布局,并就如征地问题等矛盾进行简单的探讨和分析。会议结束后许先生带领小组成员参观了海丝馆,讲解了一些关于月港的历史。另一组成员则在月港附近对居民和商店老板进行走访,了解到了当地居民对月港重建的支持态度,政府不管是资金补助方面还是环境卫生都受到大部分民众的好评。晚上回到住宿地之后,团队再次召开全体会议,主要就每个成员的每日的感想和下一步的任务进行安排。
7月21日早上,负责制作问卷的同学,针对于当地政府提出的月港招商引资计划,开始设计网上问卷的内容,发放问卷的对象主要是作为潜在消费者(游客)的人群,旨在调查消费者旅游意向及考虑因素。此次共有162人参与了此次的问卷调查。通过对数据整理,我们发现月港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在宣传力度方面,我们发现政府对月港旅游区的宣传力度不够。在游客旅游意向和考虑因素方面,主要涉及两个问题:目前游客到月港旅游意向不明显的原因,以及如果月港旅游市场建设完成后的旅游意向。通过对潜在旅游消费人群的调查,在宣传力度、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旅游项目的设置等方面,我们为政府进行月港旅游市场第二期的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几盏绿茗,话不尽古港佳话
7月21号下午全体成员前往龙海市博物馆拜访郑云馆长,针对文化资源与旅游市场开发这一层关系展开了调研。郑云馆长事先为我们准备了《首届月港海丝文化论坛论文集》和《“海丝”申遗宣传系列之一<漳州月港 古迹遗韵>》还有她自己针对月港申遗而著的《海丝申遗话月港》。我们针对关于月港的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这两方面对郑馆长进行采访,期间,我们了解到月港的申遗工作和政府对月港开发进度是一致的,而月港申遗与月港旅游市场的开发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无法去清楚的确定哪个是主要目的。并且,郑馆长也阐明了月港文化资源开发保护的理念:在码头遗址和古街采取抢救保护措施,而在月港周边的旅游规划区内采取创新开发的方法。通过采访我们见识到了一位文博工作者对月港申遗的努力和殷切希望。几盏绿茗,话不尽月港古佳话,茶香萦绕,助力月港重振的脉搏,随着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而跳动着。
7月22日,调查团不再外出进行考查,对之前的调查结果进行深度分析,主要着手三份采访记录和网上调查问卷,并结合各成员主要负责的项目,主要为月港故事、漳州美食攻略、旅游路线攻略,并分别延伸为:如何将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如何进行餐饮商铺的引进和设置、如何增加月港旅游的性价比等方面的调研,针对政府在第二期的月港旅游市场开发的规划,提供切实的建议。
通过这次实地调研,我们直击了月港的实况,有感于月港开发使当地民众的生活发生可喜的变化,以及政府和文化机构对月港开发的重视,但也看到了其开发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月港旅游市场开发、“海丝”政策、月港申遗,是三个月港的同心圆,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己之能,助力月港旅游市场起跑,使月港的同心圆不断放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用郑云馆长的话作结就是:月港重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一直在这条路上奔跑着,从未放弃。